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钱是怎么来的及教学反思
- 种植致富
- 2024-12-05 23:10:19
- 17

《钱是怎么来的》活动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知道钱的不同形式和用途,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培养幼儿对货币的认识和兴趣,3、情感态...
《钱是怎么来的》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知道钱的不同形式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培养幼儿对货币的认识和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节约意识,认识到钱的价值和重要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不同面值的纸币、硬币、货币发展史图片、相关故事书籍。
2、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已有接触货币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导入
-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引导幼儿观察硬币的外观和特点。
-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讲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向幼儿介绍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提问:货币最初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需要货币?
3、认识不同形式的货币
- 教师展示不同面值的纸币和硬币,让幼儿观察和触摸。
- 提问:这些纸币和硬币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代表多少价值?
4、操作活动
- 教师发放纸币和硬币,让幼儿进行模拟购物活动。
- 提问:你们在购物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正确使用货币?
5、总结与反思
-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活动内容,总结货币的用途和价值。
-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钱?如何培养节约意识?
活动延伸
1、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家中的货币,了解货币的种类和价值。
2、区域活动:在角色扮演区设置“超市”,让幼儿体验购物和货币使用。
教学反思
活动效果
本次数学活动《钱是怎么来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幼儿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对货币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知道了钱的不同形式和用途,幼儿在模拟购物活动中,学会了正确使用货币,培养了节约意识。
活动亮点
1、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图片、故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注重幼儿的参与: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和操作,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活动不足
1、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活动内容较多,部分环节时间较短,导致部分幼儿未能充分参与。
2、活动形式单一:本次活动中,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可以考虑增加更多互动性强的环节。
改进措施
1、优化活动时间安排:在今后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示。
2、丰富活动形式: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尝试更多互动性强的环节,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3、加强家园合作:在家庭作业和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本次活动在培养幼儿对货币的认识和节约意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链接:http://elins.cn/?id=84303
下一篇:大班钱是怎么来的教案反思